據行業(yè)人士透露,格芯正在逐步取消大陸客戶訂單,而且是單方“取消”一些大陸設計廠商的訂單,有針對中國芯片設計公司的嫌疑。半導體制造,已成為大國博弈之下的前戰(zhàn)。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格芯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的代工廠,格芯本來是AMD的晶圓部門,2009年AMD將自身的半導體制造業(yè)務剝離出來,找了中東石油土豪的投資基金ATIC成立了格芯公司。格芯又收購了IBM公司的半導體業(yè)務,成為了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
頂著耀眼的光環(huán),格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占住了全球晶圓代工市場“老三”的位置,僅次于龍頭臺積電和三星電子。
但后來格芯的發(fā)展不是很順利,在先進制程競爭中不敵三星和臺積電。2018年,格芯宣布停止7nm工藝的研發(fā),次年還分別出售8 英寸、12英寸晶圓廠,進軍大陸市場卻“敗走麥城”,讓其元氣大傷,甚至一度傳出“出售”的風聲,只是難有合適的買家接盤。
最近幾年,格芯頻繁賣廠。僅僅是2019年上半年,格芯就賣掉了新加坡Tampines的Fab3E(8英寸廠)、美國紐約州東菲什基爾的12英寸廠,以及旗下的ASIC業(yè)務。并且在市占率上,格芯也從當初的第二,降到了現在的第四。
據市調機構TrendForce最新報告數據顯示,受惠于多項終端應用需求齊揚,各項零部件備貨強勁,晶圓代工產能自2020年起便供不應求,各廠紛紛調漲晶圓售價及調整產品組合以確保獲利水平。盡管整體產業(yè)歷經2020年第四季的高基期、突發(fā)性停電意外等外部因素影響,2021年Q1前十大晶圓代工業(yè)者總產值仍再次突破單季歷史新高,達227.5億美元,季增1%。
營收排名方面,臺積電Q1營收以129.0億美元穩(wěn)居全球第一,季增2%。三星Q1營收為41.1億美元,季減2%。聯電則在產能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調漲價格,帶動Q1營收至16.8億美元,季增5%。格芯Q1營收達13億美元,季減16%,受其出售新加坡8英寸晶圓廠Fab3E給世界先進(VIS)影響,今年Q1起已不再有任何來自該廠客戶的最終采購(Last time buy)或未消化訂單(Backlog order),導致格芯成為Q1少數營收衰退的晶圓代工廠。
而今,格芯卻在全球產能緊缺及大國博弈之間迎來了“轉運”。一方面,全球產能緊缺為格芯提供了一個翻盤機會,僅去年汽車芯片代工業(yè)務的出貨量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在中美科技對決中格芯成為美制造業(yè)強勢回流拉攏的“勁旅”。近年來,格芯與美國國防部持續(xù)合作生產軍用芯片,又繼續(xù)拿到了“前母體”AMD以及高通、博通等大戶的訂單,一改之前的水逆。而為了持續(xù)應對產能擴張的需求以及讓美半導體制造業(yè)由弱變強的重任,讓曾經風雨搖擺的格芯走上了尋求IPO的大道。
據報道,臺灣一家資深人士方岸(化名)指出,格芯CEO之前已宣稱這是一個地緣政治議題,在前兩年接任CEO之后,格芯就與美互動頻繁,最主要是應和美國,并接手了大部分美軍工以及AMD等大客戶的訂單,給了格芯重整旗鼓的“補給”。而且,格芯股東是阿拉伯基金,這幾年運營不順,上市恐是個借口,這背后透露出美要強力掌控的意味。
拿到如此重頭訂單和IPO的助推,自然有一些籌碼要來交換。顯然,大陸設計業(yè)成為這輪暗箱操作的“犧牲品”。
(此文為轉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