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缺貨漲價已成常態(tài),分銷商“內卷化”炒貨囤貨亂象頻發(fā)
來源:本站編輯
發(fā)布時間:2021-07-22
瀏覽量:820次
今年年初始,晶圓廠出現了明顯的產能不足,在疫情緩解后,市場需求激增導致半導體供應鏈和產能緊缺,再加上國外新一輪疫情的反復加劇,全球缺芯影響持續(xù)擴大,芯片短缺打破了全球半導體的供應平衡,隨后出現漲價潮也是意料之中,各大廠商紛紛發(fā)布漲價函......

價格持續(xù)上漲已成常態(tài),芯片行業(yè)也不可避免迎來囤貨、炒貨亂象,導致原廠和代理分銷商之間的矛盾開始顯露。
上游產能緊缺,漲價持續(xù)內卷至整個半導體產業(yè)鏈
供給端方面:產能供給緊張帶來的缺貨、漲價情況幾乎遍布半導體行業(yè)內的所有環(huán)節(jié),包括上游材料、設備、設計、晶圓、封測在內的廠商,都不斷與客戶協(xié)商調漲價格。
需求端方面:截止目前,包括CPU、GPU、MCU、電源管理芯片、顯示驅動芯片、MOSFET、IGBT等功率芯片在內的眾多芯片市場缺貨的情況還在繼續(xù),并且部分芯片缺貨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以MCU為例,部分下游廠商由于進口芯片缺貨,只能改方案選用國產品牌,但是目前晶圓廠的訂單已經滿載,國產芯片的生產需求根本得不到滿足,所以不少國產品牌也面臨著供應緊張的狀況,漲價趨勢難以抵擋。
7月1日包括晶豐明源、必易微、龍訊半導體、比亞迪半導體、集創(chuàng)北方、上海瞬雷、東科半導體、菱奇半導體在內的半導體企業(yè)紛紛宣布再度漲價。
能否拿到產能成了保證各大半導體企業(yè)業(yè)績和提升市占率的關鍵,而多數國內IC設計廠商由于公司體量小,與供應鏈之間的議價能力并不強,甚至還存在產能被擠壓的風險,只能提前排單,并接受上游供應鏈調價。
業(yè)內人士稱,7月1日起,又有幾家晶圓代工廠通知IC設計廠商漲價,目前整個晶圓代工產能的訂單都已經排滿至2022年,上游晶圓廠產能緊缺越來越嚴重,漲價已經成為常態(tài)。
供應鏈緊缺的情況下,要想讓原本毛利率就不高的國產芯片企業(yè),內部消化掉這部分成本壓力顯然并不現實。從業(yè)內了解到,部分低端芯片領域原本就價格戰(zhàn)非常嚴重,毛利率低于20%,供應鏈一漲價,其產品的成本直接高于產品售價。
同時,產能緊缺還在持續(xù),漲價也不可避免。另一名業(yè)內人士表示,現階段整個芯片供應鏈不確定因素太多,我們預期芯片缺貨至少還要持續(xù)兩到三年,已經用高價向代工廠預定了一些產能,并同意代工廠的漲價需求。
富滿電子也在6月的投資者調研中表示,只要晶圓廠漲價,我們也會跟著漲價,第三季度價格還會繼續(xù)漲。
小結:其實不止是富滿電子,目前業(yè)內很多半導體企業(yè)的產品價格都是跟隨著上游供應商的價格調整。
市場囤貨炒貨亂象頻發(fā),分銷商與原廠矛盾日益激化
每當芯片市場出現大規(guī)模短缺,就容易引起恐慌性囤貨的連鎖反應。一般芯片原廠普遍提價10%~30%,部分可能提價50%,但代理商和貿易商為了賺取更多利益,產品漲幅就從翻一倍到翻十倍不等。而且,大部分貿易商會看好市場需求和缺貨行情進行提前囤貨,選擇時機再放貨。
這種現象不僅在電子行業(yè)盛行,在出現漲價潮的芯片領域尤為明顯,這讓芯片供應不足的半導體行業(yè)的“缺芯”危機看起來更加嚴重了。
每天,閑魚市場、相關的IC采購交流群上回收各類元器件的消息持續(xù)在更新。包括芯片、CPU、TF卡、液晶驅動IC、藍牙模塊IC等。

伴隨著分銷商業(yè)績爆發(fā)的同時,原廠與代理分銷商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一方面代理商和貿易商想要通過囤貨、炒貨、漲價方式收取短期利益,一方面原廠擔心影響品牌聲譽希望杜絕這類的行為。因為從長期來看,如果這類供應商在市場經常出現供貨不穩(wěn)、不講契約的情況,下游終端廠商將會避開采購這類供應商的芯片。
今年5月,業(yè)內就傳出某MCU原廠查獲多起惡性違規(guī)事件和高價串貨至其他客戶的嚴重違規(guī)事件,并對其中兩家代理商進行公開通報批評,因其對自身品牌代理商體系帶來了惡劣影響,并嚴重擾亂市場秩序。

除代理商違規(guī)外,原廠或是代理商內部工作人員參與炒貨的事情同樣不絕于耳。
業(yè)內有傳言稱,某缺貨嚴重的國際芯片品牌,在2018年和2020年至今的市場缺貨期間,都有原廠高管參與炒貨。另外,該原廠代理商也有人員參與炒貨,導致近期部分銷售人員被炒。
上述情況還是來自市場傳言,并未在業(yè)內大幅流傳,而近期安世半導體一紙訴狀將其分銷商中國電子器材國際有限公司告上法院引起了市場熱議。
根據香港高院公開資料顯示,安世半導體于6月22日正式提起訴訟,向香港高院狀告其分銷商中國電子器材國際有限公司。

其訴訟請求中稱,中國電子器材國際有限公司違反了雙方在2018年7月5日簽署的分銷商協(xié)議及雙方從2018年7月5日到2020年11月30日達成的多項協(xié)議,包括被告侵犯審計權,以及違反合同定價方案和調整政策等,訴訟總金額高達近5000萬美元。
小結:事實上,越是芯片市場緊缺的時期,越考驗著半導體企業(yè)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也需要企業(yè)在短期利益與長期發(fā)展之間做出選擇,這并非易事。
貨還未到漲價函先到,SMT工廠、終端廠商現金流不堪重負
在上游芯片、分銷企業(yè)迎來黃金發(fā)展期的同時,中下游貼片加工廠、終端廠商卻遇到了生存難題。
從各個終端市場來看,殺手級應用缺失,5G建設速度明顯放緩;換機潮遲遲未至,智能手機行業(yè)訂單開始下滑;后疫情時代,PC市場增速減緩;無論是大家電還是小家電市場,需求空間都逐漸飽和……
終端需求不振的同時,上游芯片、PCB等原材料漲價仍在持續(xù)。
集微網曾報道,本次囤貨和缺貨的范圍覆蓋了整個電子產業(yè),漲價也基本覆蓋了每一種元器件。因此,下游廠商只能將BOM表的每一種物料都加大庫存,現階段下游廠商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就是公司維持高庫存的模式,倉庫是滿的,里面堆有各類原材料,但因為缺其中一種芯片,即將面臨無法開工的危機。
據了解,對于市場供應緊缺的芯片,下游工廠還需要通過交保證金,提前給預訂單,簽訂采購合同等方式才能保證能分到貨,而即使是所謂優(yōu)先供貨的“大客戶”,也拿不到足量的芯片,可能是需求的3成或是5成。
歸根結底,產能緊缺且短時間難解促使下游電子廠因恐慌不斷向供應商訂貨,高庫存的運營模式導致其現金流壓力越來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芯片廠商發(fā)布的漲價函,已經從針對新訂單過渡到所有未交付的訂單,這也讓下游電子廠不勝其煩,認為上游芯片企業(yè)“不講武德”。業(yè)內人士表示,公司訂的芯片預計交期長達3個月,現在貨還沒到,漲價函倒是先等來了。
面對一次次的漲價函,近期,LED顯示屏廠商藍普視訊發(fā)起了倡議書,抵制惡意哄抬價格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和惡意不執(zhí)行合同而謀取高額利潤的企業(yè),并決定提供100萬元的法律訴訟援助費發(fā)起集體訴訟。

藍普視訊表示,LED電子顯示屏幕是一個利潤非常薄的電子產品制造實體產業(yè)。在過去的一年半中我們經受了疫情、美國制裁的雙重打擊沒有倒下,堅強的活下來了。但是今年我們卻在國內IC封裝企業(yè)的哄抬價格中逐步倒下了很多中小企業(yè),對行業(yè)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小結:事實上,國內電子產品制造也競爭非常激烈,其中不乏有企業(yè)通過壓低價格來獲得訂單,而在本次芯片缺貨危機中倒下的也不僅僅是LED顯示屏行業(yè)的中小企業(yè),已經有非常多利潤微薄的電子廠無力面對上游芯片漲價,成本又無法轉嫁至下游企業(yè)或是消費者。
對于部分中小企業(yè)來說,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已經出現,而對于整個電子行業(yè)而言,上游芯片漲價尚無緩解的消息出現,終端市場又難以實現量價齊升,極限承壓還在繼續(xù)。